7月5日,江津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以下简称聂帅馆)迎来一批外国客人。他们一边听着解说,一边沿着观赏道路跋涉。其间有位外宾一向拿着小本仔细记载,还屡次举起手机摄影。
这位外宾,便是日本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脇山佳奈。她摄影的内容,与中日两国往来史上的一段美谈有关。正是这段美谈,让江津区与日本宫崎县国都市订立世界友爱城市联系,推进了两地几十年来的友爱沟通往来。
日本友人在聂帅馆内
四次定点摄影
“来观赏的日本友人简直都会在馆内摄影合影。”聂帅馆解说员黄莉说。
本年5月23日,日本国都市副市长西田员敏一行来到聂帅馆观赏沟通,黄莉接待了他们。
敬献花篮后,西田员敏一行沿观赏道路前行。果然如此,他们四次停下脚步,请工作人员帮助合影留念。这四个点分别是聂帅的汉白玉坐像前、聂帅和年少美穗子的合影前、1980年美穗子携家人到北京面谢聂帅的相片前、1999年聂帅馆开馆时的相片前。
美穗子是谁?她和聂帅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故事还得从1940年8月说起。其时,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以正太路为要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榜首军分区3团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役中,救起了两名受伤的小女子,其间一名估摸五六岁年岁,另一名仍是襁褓中的婴儿。前哨部队不可能带着孩子参与战役,随即就打电话到聂荣臻指挥部请示怎么处理。
聂荣臻听闻此过后,抓住时机,让前哨兵士把两个小孩送到指挥部安顿。看年岁稍大的女孩满脸严重,聂荣臻就叫警卫员做了一盆稀饭,亲自给她喂养,还让警卫员到邻近村子找哺乳期妇女给婴儿喂奶。
经查验得知,大一点的孩子叫加藤美穗子,婴儿叫加藤琉美子,爸爸妈妈均在烽火中身亡。两个小女子就暂时在聂荣臻指挥部安了家,美穗子很喜欢拽着聂荣臻的马裤,在他身边跑来跑去。
聂帅救孤故事
轰动整个日本
出于安全考虑,聂荣臻决议把两个日本孩子送还日方。他安排兵士们找来一个牢靠的老乡,预备了一副担子,把两姐妹放进担子两端的筐中,还叮咛在筐里多放些梨给孩子在路上吃。
临行前,战地记者沙飞看到这令人动容的一幕,按动快门留下了一组宝贵的相片。其间一张是行将离别时聂荣臻牵着美穗子的合影,一张是老乡挑起装着美穗子和妹妹的担子预备起程,另一张是美穗子坐在筐里,手里捧个梨啃得津津乐道。
不久后,两姐妹被安全转交到了坐落石家庄的日军司令部。然后年幼的妹妹因故不幸夭亡,美穗子则被伯父带回故土日本宫崎县国都市交由外祖母抚育。
1980年4月,在承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时,八十多岁高龄的聂荣臻看到沙飞拍照的那组相片,过往的回想如潮水般袭来。很快,四十年前烽火硝烟中产生的那段美谈,跟着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宣布公布于众。
然后,日本《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载了这篇报导,聂荣臻从烽火中救起日本小姐妹的故事轰动了整个日本。在日本友爱人士全力寻觅下,不出一个星期便找到了美穗子。
同年7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聂荣臻元帅亲热地接见了美穗子一行。一别四十年,美穗子声泪俱下。
其时在场的聂帅秘书回想:“美穗子心情非常激动,走过去行跪拜礼。聂帅颤颤巍巍地过去想扶她起来,美穗子随即拉过聂帅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脑门轻触聂帅的手。”
江津国都友爱沟通协作
不断向前展开
自那今后,美穗子作为中日友爱的特别使者先后6次拜访我国,致力于建立中日友谊的桥梁,增进两国国民间的友爱爱情。
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日本友爱代表团两次访华时,美穗子都是代表团成员。1999年11月,美穗子来到江津,到会江津与日本国都市订立为友爱(沟通)城市签字仪式,并参与聂帅馆建成开馆仪式,向聂帅铜像敬献花篮。由此,拉开了两地友爱沟通协作的帷幕。
美谈为引。多年来,江津与国都市在文明、教育、经贸等范畴沟通亲近,两边政府及民间长期保持友爱往来,经过互派拜访团、展开文教活动、安排展出和研讨会等方式,互相学习学习,强化协作。
如日本民间安排“地球美化中心”与江津区农业归纳开发办公室协作,每年春秋各安排一次栽树活动,继续10余年,栽树超越60万株,面积近万亩。
聂帅的母校江津中学与国都市校园在两地间替换展开的友爱夏令营活动,也成了两地文明沟通的成功模范。
2019年,在悠远的国都市文明大厅,还举行了日本国都市与江津订立友爱城市20周年仪式。两边共同表明,期望进一步加强文明沟通,加强经济协作,追求协作项目,拓宽协作空间。江津方面还约请国都市各界朋友到江津观赏调查、出资兴业,推进中日友爱睦邻协作联系不断向前展开。
“西田员敏一行来馆里观赏的时分,我还请教了一个问题:国都市之前送给江津的礼物上为何有两个白叟?周围的花又是什么花?”黄莉说,她至今清楚地记住西田员敏的答复:“两旁的花是国都市的市花——菖蒲。而那两位青丝白叟就跟我国‘白头到老’的意思相同,标志着中日友谊长长久久。”
“前不久我在重庆举行的世界友城大会上也看到过一些相关介绍。”脇山佳奈告知记者,她很快乐在聂帅馆看到了更多图片史料,得以更深化地了解“跨国父女”背面那段感人的故事。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何春阳